ICSI
ICSI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即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 ,也就是第二代“试管婴儿”,该技术是借助显微操作系统将单一精子注射入卵子内使其受精。是在多种显微授精技术如透明带钻孔、透明带部分切除及透明带下授精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针对精子数量严重不足引起的不育。1992年 Palerme等用该技术授精的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之后ICSI技术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
简介
由于社会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精液的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男性因素造成的不育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IVF技术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严重的少弱精子症,显微辅助授精技术即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因此诞生 。
该技术是借助显微操作系统将单一精子注射入卵子内使其受精。仅需数条精子可以达到受精、妊娠,是严重男性因素不育患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
发展概况
哺乳动物ICSI试验研究得较晚,最先涉足的是Uehara和Yanagimachi(1976),他们通过试验证明了雌雄配子质膜融合并非经核取致密和原核形成的必需条件。1988年,ICSI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Hosoi等报道兔ICSI授精成功并获得后代。1995年,Limura和Yanagimachi改进了显微操作系统,应用Piezo-driven(压电素子微操作)装置对小鼠卵进行ICSI操作,大大提高了注射卵的成活率。Ahmadi等(1995)应用Piezo-driven获得了小鼠的ICSI后代,产仔率达30%。Michiko等(2003)用体外成熟卵母细胞获得三头健康ICSI小猪。1992年,Palermo等成功应用ICSI获得健康婴儿,从此人类对男性不育症治疗的历史翻至崭新的一页。人精子胞质内注射的受精率可高达65%~70%,胚胎着床率也达到20%以上,ICSI已发展成为解决男性不育的理想手段 。
我国的ICSI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1992年卢圣忠进行了牛和猪的ICSI研究,牛受精率19.9%,分裂率9.4%,猪受精率25.2%,分裂率21.6%。1993年,罗军等报道兔ICSI获得的桑葚胚和囊胚发育率并顺利产得4只健康仔兔;1996年,黄振勇和陈大元等获得ICSI小鼠后代。在异种ICSI方面,1999年,李子义等进行小鼠精子和球形精子细胞ICSI研究,注射卵的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21.4%,35.5%,32.3%和20.0%。同年李子义等将小鼠精子分别注入兔卵胞质和卵周隙中,均能激活卵母细胞,发生皮质反应形成原核,其中鼠一兔异种胚胎经体外培养治8一细胞期。牛向丽(2003)进行了水牛和黄牛种间异种受精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体外发育效果。在人的显微授精技术方面,庄广伦等1996年首次在我国获得我国首例“显微试管婴儿”。
ICSI适应症
1、严重少、弱、畸形精子症患者
2、不明原因不孕: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受精率较常规“试管婴儿”高,对不明原因的不育患者,可建议进行ICSI技术助孕。
3、前次“试管婴儿助孕”失败者:有证据表明,前次“试管婴儿”助孕失败的患者,再次采用“试管婴儿”助孕的受精率不会超过25%。而利用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助孕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4、圆头(顶体缺乏)精子或完全不活动精子: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是唯一可以治疗的方法。
5、阻塞性、非阻塞性无精症:通过附睾或睾丸手术获得数目较少或活动力很差的精子可用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助孕。
6、取精困难或取卵后不能射精者:平时可收集精液冻存备用。若紧急情况无备用精,可取附睾或睾丸精子进行ICSI作为一种补救措施。
7、种植前遗传学诊断:需诊断的胚胎,为避免透明带上粘附精子,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有必要采用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 。
ICSI禁忌症
1.男女任何一方患有严重的精神疾患、泌尿生殖系统急性感染性传播疾病。
2.患有《母婴保健法》规定的不宜生育的、目前无法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遗传性疾病。
3.任何一方具有吸毒等严重不良嗜好。
4.任何一方接触致崎量的射线、毒物、药品并处于作用期。
5.女方子宫不具备妊娠功能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承受妊娠。